小兒腸病毒居家注意事項

簡介:

  • 腸病毒通常好發於夏季與初秋,以5~6月及9~10月為兩個主要的流行高峰。
  • 腸病毒是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飛沫及皮膚上潰瘍的水疱等途徑而傳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感染者或吃進被含有病毒所污染的食物所導致。
  • 腸病毒最主要引起的症狀多為發燒、口腔潰瘍、皮疹等併發症,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其它症狀: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肌躍式抽搐、意識障礙等。手足口病病人會在手掌、腳掌、膝蓋與臀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也會有潰瘍現象。
  • 由於腸病毒類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其治療大多採支持性療法如給予點滴、退燒劑、免疫球蛋白等,多數病人約在一週內可恢復。

住院期間照護注意事項:

  • 小兒發燒照護注意事項:
    • 當體溫高於腋溫>37.5℃或肛溫、額溫、顳溫>38℃時,稱為發燒。
    • 發生寒顫時,應給予保暖或調高室溫,暫勿使用冰(水)枕。
    • 發燒且四肢溫熱時,可給予溫水拭浴或擦澡(水溫26~32度)。
    • 流汗時,應減少衣服、被蓋,並將汗液擦乾,且多喝開水。
    • 依醫囑體溫達38.5℃以上,開始服用退燒藥物,每次服用需間隔四至六小時,若病童有熱痙攣病史,宜提早使用口服退燒藥或塞劑,避免因高燒引起抽痙。
    • 服用退燒藥約30分鐘後才會開始發揮藥效,請每30-60分鐘測量體溫,直到恢復正常。
  • 靜脈注射及輸液幫浦使用注意事項:
    • 隨時觀察注射部位肢體之末梢循環(正常是溫暖呈粉紅色),並保持注射部位乾燥。
    • 靜脈注射期間病童勿站立於床上或高處,避免血液回流阻塞,若管路內血液有回流情況,請先將注射部位放低。
    • 移除靜脈注射後,應以棉球加壓1~3分鐘,直到無出血情形,才可將棉球移除。
    • 不可自行調整點滴速率或輸液幫浦之按鈕。
    • 輸液幫浦請持續蓄電,外出回病房後,請插電。
    • 發現注射部位疼痛、發紅、腫脹、潮濕情形,靜脈注射移除之針孔或周圍皮膚有發紅腫痛、輸液幫浦警報聲響時、病童需更衣及沐浴後請立即通知護理人員處理。

口腔潰瘍照護注意事項:

  • 隨時觀察口腔黏膜變化。
  • 進食後、睡前,以軟毛牙刷或以前端包紗布之壓舌板,沾生理食鹽水或煮沸後溫或涼的水,執行口腔清潔,有助於肉牙組織的生成,改善牙齦炎及口臭。
  • 以漱口杯漱口或喝水避免使用吸管吸吮而增加口腔疼痛。
  • 提供冰涼飲食,如冰淇淋、涼牛奶、優酪乳、涼水、布丁或果凍等,對黏膜會有局部麻痺作用,以利吞食。
  • 嘴唇乾燥可給予護唇膏或凡士林擦拭,保持溼潤。
  • 採少量多餐,勿強迫進食。
  • 若不斷流口水,可用濕紙巾輕輕擦拭,勿用力,並於接觸病童前後勤洗手。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 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確實執行『濕、搓20秒、沖、捧、擦』五招式,洗手時機為『上廁所後、吃東西前、看病前後、與幼童玩耍前、擤鼻涕後』。
  • 幼童(尤其是三歲以下幼兒)易併發嚴重症狀,因此對於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幼童。
  • 讓病童隔離或避免與家中的其他孩童有親密的接觸,以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 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增強個人的免疫力。

如有下列情況,立即就醫:

  • 發燒不退、活動力降低、意識不清、嗜睡、頸部僵硬、肢體麻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情形發生,則須立即就醫。

居家消毒方式:

  • 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故可在洗滌衣物時加入漂白水使用。
  • 泡製消毒水方法: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20cc)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攪拌均勻即可。
  • 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 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列印